1、罗茨泵
目前我国国产罗茨泵按现行标准合格率在70%左右,如果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综合性能差距更大些。主要表现在:轴封漏油严重,国产轴封经不起长期运转,漏油现象比较普遍;振动、噪声大。有的产品动平衡不好,也有的齿轮、轴承精度不够;依据行业标准,一些产品的零流量压缩比以及大允许压差达不到标准要求,有的企业生产工艺装备落后,不能保证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和装配精度。由于存在着以上的问题,表现为罗茨泵运行不可靠,故障率高。有的泵运转几个月就要维修,与德国L-H公司罗茨泵运行数年不必维修形成巨大反差。
2、旋片泵
目前旋片泵产品的总体质量水平能够达到现行行业标准要求的,皮带泵(普速泵)约为80%,直联泵(高速泵)约为50%。达不到行业标准要求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是2Pa时的抽速过低,致使抽气效率达不到标准要求。按照标准规定,旋片泵在入口压力为2Pa时的抽气效率应达到45%以上,该项指标保证了泵的抽气能力。在旋片泵的不合格产品中,80%是由于该项指标低。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某些产品的入口直径没有执行标准,造成通导不足;部分原因是由于零部件加工和装配问题,引起泵的返流、泄漏及管阻加大。一些企业由于缺少抽气效率指标的检测条件,产品出厂没有很好地检测监控,使该项指标长期得不到改善和解决。
二是喷油和漏油。近几年国内主要生产厂对旋片泵的喷油、漏油问题下了很大的力气加以解决,成效显著。如安装油雾分离装置、挡油装置,提高传动轴的加工精度,更换进口轴封等,但是仍有约20%的旋片泵喷油、漏油。
三是泵的噪声不符合标准要求。旋片泵生产的老企业对泵的噪声控制的比较好,而一些新的生产企业对泵的噪声问题没有很好解决,目前在旋片泵不合格产品中有20%的产品噪声不合格。
虽然有以上问题但总体来说,我国旋片泵的生产从设计水平到加工制造到性能质量都已趋向成熟。主要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比较稳定,外观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过去长期存在的喷油、漏油问题近几年得到一定的控制,旋片材料性能得到改善,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旋片泵的可靠性。国投南光有限公司生产的2XZ-8A直联旋片泵是近几年旋片泵产品中为数不多的新品种,从普速泵到高速泵,在技术水平上具有一定的突破,解决了高温高速运转条件下,零部件易老化、易磨损的难题。
3、真空泵
目前我国真空泵设备品种齐全,质量水平稳步提高,基本上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中国入世后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我国的真空泵设备产品质量水平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亟待我们冷静思考,研究对策,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4、滑阀泵
国产滑阀泵与国外产品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噪声、振动大。如H-150滑阀泵,国内产品大多数要用地脚螺栓,否则由于振动,泵爬行严重;喷油、漏油。泵启动时喷油严重,运转后漏油,多数产品存在此问题;停泵返油严重,造成启动困难,使电机过载;稳定性、可靠性差,由于生产加工装备落后,不但生产效率低,且零部件的互换性差,影响了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高压泵
高压泵以高压甲胺泵和高压液氨泵为例。高压甲胺泵和高压液氨泵是尿素装置中遭受强腐蚀、技术难度大的泵种。在中、小型尿素装置中多采用往复式柱塞结构,在大型尿素装置中常采用多级离心式和高速部分流式,近年来还出现往复式结构泵。往复式泵机组体积大,结构复杂,修不方便,泵体容易出现疲劳开裂,但运转较可靠,效率较高。高速部分流泵采用二级径向叶轮, 转速高达14000多转/分,结构紧凑,运转也较平稳,但密封和磨损问题比较突出,不易解决。多级离心式泵则介于二者之间,其制造难度相对较低,密封结构较好,且较为可靠。对这三种结构形式的高压甲胺泵国内都进行过研制,在制造和保证使用方面已无多大问题,但目前产品主要还是依靠进口。
6、料浆泵
料浆泵以磷酸料浆泵为例。磷酸料浆泵是磷肥生产过程中各种泵的泛称,是代表性的耐强腐蚀和抗磨损泵种。在磷肥工业发展的初期,常用的化工耐腐蚀泵,有的寿命只有一周,因此国内外泵业的专家在磷酸料浆泵的结构设计、材料试验、密封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开发研究。在磷酸料浆泵的设计中,首先要解决的是耐腐蚀或腐蚀兼冲刷磨损问题。因此,对结构设计和泵壳与叶轮相互间的匹配应加以特殊考虑。国外磷酸料浆泵所用金属材料,是根据介质状况采用不同的系列。国内制造厂和研究单位也分别对各种材料进行腐蚀性能和抗磨损性能的研究,创造出自己的铁素体不锈钢、双相钢、奥氏体不锈钢等材料系列。国内有不少磷酸料浆泵专业制造厂,同时也有中科院、大学、设计院、研究院等参与科研开发,磷酸料浆泵的国产化问题现已基本解决。
未来来看,国内化工泵企业价格上很具优势,特别在备品配件的价格和及时性上更具有优势,质价比则成为用户选择引进还是国产设备的主要依据。一般国内机泵设备的价格只有同类进口设备的50%,而备品配件的价格差更大。
总的来说,我国化工泵产业不能制造的设备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专利设备,由国外的专门制造厂制造,国内开发此项专利技术在技术上得不偿失;二是批量不足,大多是单机,国内从头研制,无利可图。对以上两种情况,建议用户引进国外产品。而我国泵行业应该在发展价格优势的同时多研发新的产品,在技术上也有所创新。